惠州農村污水處理不能照搬城市模式
文章出處:行業動態 責任編輯:惠州市龍潔環??萍加邢薰?/span> 閱讀量: 發表時間:2019-09-28
標簽:
惠州:農村污水處理不能照搬城市模式
為政府、為行業、為企業服務!
3日下午,廣東省惠州市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進行分組討論,市人大代表、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李松參加博羅代表團小組討論。會上,有人大代表反映村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推進難,李松建議可借鑒當地柏塘平南村經驗。
市人大代表謝惠全是博羅龍溪鎮岐崗村委會主任,他反映,目前,不少農村在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時遇到困難,各類建筑成本加上工人工資動輒幾百萬的支出,因為資金存在缺口,所以工程進展緩慢。對此,李松表示,農村在推進這項工作時要換拉思考,不能把城市污水處理的理念硬搬到鄉村,這是不切實際的。
“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柏塘平南村的做法。”李松介紹,平南村污水工程投資共76萬元,于去年10月底啟動建設,花了四五十天的時間建完。工程由環保科技公司和市環科所提供技術支持,而出力的是村里的勞動力,數十名村民參加了工程建設,每人每天領到100多元工錢,村民從建設中也受益,更加支持工程的建設。“污水處理問題關系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也與當地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所以大家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采用生態治理的方式處理生活污水,更重要的是讓村民參與工程建設,讓村民得實惠,同時美化了村里的環境。”
討論過程中,李松也為博羅發展支招,他建議博羅要在“快”和“好”這兩個字上下功夫。“首先要認清‘快’的空間在哪里?增長點在哪里?我認為完善交通是當務之急,同時,博羅力推的旅游產業也要有所創新。”李松表示,當地發展絕不能“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要多出精品,有了發展成果更要把“好”字體現在改善民生上。
城市中產生的生活污水由城市排水管網匯集并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那么農村生活污水呢?
當下全國范圍內農村生活污水有量大、來源雜、處理率低、增長快等特點。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污水的產生量也隨之增長;村莊分散的地理分布特征造成污水分散,難于收集;除了來自人糞便、廚房產生的污水外,還有家庭清潔、生活垃圾堆放滲濾而產生的污水。
要知道,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能力不佳,后果令人擔憂。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自流到地勢低洼的河流、湖泊和池塘等地表水體中,嚴重污染各類水源;另一方面,生活污水也是疾病傳染擴散的源頭,容易造成部分地區傳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發生與流行。目前全國農村的自來水普及率不到一半,還有上億多農民存在飲水安全問題。
去年以來,惠州全面鋪開“美麗鄉村,清水治污”行動,重點加快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2015年,惠州新建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31座。
今年,惠州提出將繼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市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繼續新建200座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叫“因地制宜”的原則呢?如何“因地制宜”呢?
原來,早在2013年,惠州市環保局就出臺了《惠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并在此后根據實際情況又組織了修訂工作。
《指引》中明確提出,“因地制宜”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對布局相對集中、已納入城鎮建設規劃的近郊型村莊,生活污水宜納入鎮區生活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二是對遠離城鎮但村民居住相對集中的遠郊型村莊,生活污水經收集后可采用氧化塘、穩定塘、生物氧化池和人工濕地等方式進行處理。
適用范圍:適用于土地相對充足的村莊。
工藝說明:當村內有大面積可利用閑置土地或沼澤地時,可采用人工濕地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各戶村民的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經排污管收集至格柵池,除去污水中的大顆粒雜物,然后流入三級調節水解池,池內可適當安裝生物填料,水解池出水進入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人工濕地是一種通過人工設計、改造而成的生態型污水處理系統,主要由基質、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三部分組成。濕地系統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將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長而形成生物膜,生活污水流經生物膜時,大量的懸浮物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擋截留,有機污染物則通過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異化作用而被去除。
人工濕地由池體、填料、植物、布水管、集水管和防滲系統等組成。池體一般采用磚混結構,填料采用不同粒徑的碎石,防滲系統宜采用防滲膜。人工濕地常用植物有美人蕉、蘆葦、花葉蘆荻、風車草、再力花、香根草、菖蒲、黃花鳶尾等。